比特派钱包官方版|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经济金融政策)_百度百科
(经济金融政策)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货币政策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货币政策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经济金融政策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1]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中文名货币政策外文名Monetary policy颁布单位中央银行目 的影响经济活动领 域宏观经济学目录1政策介绍2分类及区别▪狭义内容▪广义政策▪区别▪分类3目标体系▪综述▪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4货币政策工具▪总论▪一般性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5中国概况▪导论▪从紧政策▪政策工具▪财政货币政策6传导机制7政策时滞8周期调节9定向宽松10局限性11专家观点政策介绍播报编辑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2](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分类及区别播报编辑狭义内容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区别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中国目标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分类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播报编辑综述货币政策目标,并非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渐进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终目标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货币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足的失业。2.摩擦性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4.结构性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更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韩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平衡国际收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1)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2)该经济体的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3)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平衡国际收支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黄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50 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才将平衡国际收支列为政策目标。1965 年以前,日本银行在国际收支方面主要解决逆差问题,此后日本国际收支呈现出完全顺差的趋势。当时日本因致力于国内物价稳定而忽视了对顺差的关注,结果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银行转而解决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化问题。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最终目标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从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于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操作目标,一组叫做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其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较为灵敏,有利于央行及时跟踪货币政策效果。中间目标作为最终目标的监测器,能被央行较为精确的控制,又能较好的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发生的变动。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一)长期利率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二)货币供应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央行数次加息(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三)贷款量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操作目标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一)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少,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减少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增多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如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借贷需求上升,银行体系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三)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考虑。因为:(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率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超额准备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仍呈扩张性;(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工具播报编辑总论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可以分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一般性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rate)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存款货币银行手中,因为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票据以取得信用支持,仅是存款货币银行融通资金的途径之一,存款货币银行还有其他的诸如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在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使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比如可以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状况进行调整。补充性货币政策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和最低限制、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和最低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如1980年以前美国的Q条例。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存款货币银行提出信贷的增减建议。若存款货币银行不接受,中央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减少其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窗口指导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比较大。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是较为灵活,但是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中国概况播报编辑导论首先,新增外汇占款难以支撑基础货币快速扩张。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是国内资金面偏紧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年,受益于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资本流动获得改善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私人部门外币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中长期私人部门依然会增持外币资产。因此,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难以支撑基础货币高增长。其次,央行放松货币的意愿不强,货币乘数难以明显提升。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进一步释放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将以推动结构调整为重要目标,而不谋求逆周期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反弹,但不排除调整存准率以对冲外汇占款变动。从紧政策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1)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核心是什么?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给。讲流动性过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流通中的现金较多,一个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太多。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太多,表示银行手里的钱太多。(2)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赢利空间,因为企业的信贷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产商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房价一直在猛涨的话,那一点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来,一下子就抵消了。对股市直接的影响谈不上,都是间接的,要有一个过程。货币政策从紧后,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复杂。物价上涨,从CPI指数看,主要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较大。根据通胀的两个根源,一个是需求拉动型,一个是供给推动型。从需求的角度看,货币的供给较多,需求的因素有:从供给的方面看,主要是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猪肉价格上涨,跟饲料价格上升相关,而饲料价格的上涨,又是因为粮食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要降低粮价,要增加粮食供给,进口农产品。但进口会对农民造成冲击,农民就没钱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影响。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选择,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造成大的影响。在九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2011年央行公告称,将在10月14日发行70亿3月期央票,并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额度200亿。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资金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政策工具一、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2.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暂按月考核,当月8日至下月7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金融机构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月末该机构全系统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于8%。从1998年10月起,上述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按旬考核。3.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人按旬(旬后5日内)将汇总的全行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4. 现执行按月考核存款准备金的城市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暂按月(月后8日内)将汇总的全系统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报送人民银行。自10月份起统一执行按旬(旬后5日内)报送一般存款余额表的制度。(五)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人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金融机构不按时报送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和按月报送月末日计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八条予以处罚。上述处罚可以并处。(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缴来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备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权平均7.35%)统一下调到5.22%。(七)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三、中央银行贷款a、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将可能紧缩的信号之一。到200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业务总量中,中央银行贷款占45%。按贷款期限划分,我国中央银行贷款有二十天、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四个档次,现行贷款利率水平分别为3.24%、3.51%、3.69%和3.78%。b、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中央银行贷款的对象是经中央银行批准,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央银行以金融机构为贷款对象是由中央银行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决定的。与以企业和居民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中介,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社会信用的“总闸门”和最终贷款者,具有及时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特殊使命。因此,在贷款对象上,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中央银行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共同点是,借款人都需要按规定的时限和利率及时归还贷款本息。中央银行贷款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中央银行贷款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投放渠道之一,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手段之一。c、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在现代货币统计制度中,又将其定义为储备货币。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由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等三部分构成。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赖以扩张或收缩的基础。这种扩张或收缩的程度,在数量上常用货币乘数这个概念来表示。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可用公式表述为:M=m·BM代表货币供应量,m代表货币乘数,B代表基础货币。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但随着经济金融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货币乘数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货币供应增加时,货币乘数以一定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第二,在基础货币不变时,货币乘数自身的变动,同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d、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但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进行的。对中央银行来讲,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有负债业务,即资产创造负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银行依法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与之相反,一般金融机构是由负债业务决定资产运用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同时还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以及相关票据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其中之一.根据2003年12月27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四、利率政策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货币政策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五、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汇率政策的目标有:(1)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目标;(2)稳定物价;(3)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汇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汇率水平的变动和调整。汇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传统上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大类。钉住汇率政策的基本观点:通过货币汇率钉住来引入锚货币国家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信誉,同时公众通过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使得通货膨胀率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锚货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会引起本国的货币实际汇率升值,本国商品的价格相对来讲比锚货币国家商品的价格要高,本国商品的需求就相应地减少,经济活动相应就下降,随后会使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锚货币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财政货币政策2022年5月11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决定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4]传导机制播报编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始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面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商业银行按照“四自”(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总量、投向及其利率浮动幅度作出调整,以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受到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影响,这使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削弱,甚至出现阻滞。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银行应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完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能够通过商业银行机制有效地运行而逐级顺畅传导;二是要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强化信用观念,使企业和居民对存贷款利率信号的反应更加灵敏有效;三是要完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操作机制,疏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政策时滞播报编辑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周期调节播报编辑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是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的应用,旨在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定向宽松播报编辑简介2011年8月初,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日前陆续召开。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未来货币政策整体上难言放松。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适当放松融资条件限制,对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给予融资政策倾斜。根据央行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该增量较8月份5485亿元的增加额,环比少增785亿元,创下21个月新低。而直接代表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3月以来的近10年新低。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中国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但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变化,也不排除短期内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放松政策。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当前日本经济复苏停滞,因此将对该国经济的评估由“缓慢改善”下调为“改善势头停滞”。日本央行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减速状况有所恶化,今后需继续关注欧债危机进展及美国和新兴经济体表现。日本央行同时预计,该国通胀率将维持在0%左右。欧央行认为,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维持疲弱状态,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市场信心。为应对欧债危机与经济低迷,欧央行未来货币政策选项包括进一步下调利率,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以及推出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局限性播报编辑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利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到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来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3]专家观点播报编辑货币政策暂观望,预计后续将加码 财政政策猛发力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带来银行间流动性堆积问题,股市、楼市资产价格泡沫也有所抬头,监管层正在反思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下一步管理层可能会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调整。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百度安全验证
百度安全验证
网络不给力,请稍后重试
返回首页
问题反馈
货币政策 - MBA智库百科
货币政策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3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货币政策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目录
1 货币政策概述
2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 货币政策时滞
5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5.1 稳定物价
5.2 充分就业
5.3 经济增长
5.4 平衡国际收支
6 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6.1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6.2 (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6.3 (三)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
6.4 (四)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7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7.1 一、选择目标的标准
7.2 二、常用的中介目标
8 常见的操作目标
9 货币政策工具
10 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1 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2]
12 参考文献
[编辑] 货币政策概述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2020年11月6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谈货币政策时表示,政策要有确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让这三个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效果是好的。当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
[编辑]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编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使最终目标发生预期的显著的变化,一般通过以下机制来传导:
(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人们要调整资产结构,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
(2)财富效应,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财富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3)授信限制效应,某种(扩张或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授信条件,以至影响信贷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预期效应,是指人们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
(5)国际贸易效应,是指由于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本国利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到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编辑]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编辑]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编辑]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
[编辑] 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
1.总需求不足。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长期不足的失业。
2.总需求分布不平衡。由于总需求在整个经济中分布不均衡,造成某些行业职业或地区缺乏需求。它是劳动的不流动性造成的结果。主要有:其一,摩擦性的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其二,结构性的失业。在劳动力需求条件与供给条件的长期变化中,由于劳动的不流动性,致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种类不相符合。在某些崛起行业中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而在一些生产不景气的行业中又会出现劳动力过剩。此外,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改变。
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工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节性失业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
4.正常的或过渡性的失业。在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到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
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种原团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而一些婪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
[编辑] 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虽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南朝鲜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
[编辑] 平衡国际收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表,它表明:
(1)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该经济体的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
(3)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帐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
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经济交易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性交易,或叫事前交易,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另一种是调节性交易,或叫事后交易,它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自主性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
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就是看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失衡。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问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国际收支逆差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黄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50 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才将平衡国际收支列为政策目标。1965 年以前,日本银行在国际收支方面主要解决逆差问题,此后日本国际收支呈现出完全顺差的趋势。当时日本因致力于国内物价稳定而忽视了对顺差的关注,结果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银行转而解决国际收支顺差长期化问题。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编辑] 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编辑] (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图1 菲利浦斯曲线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
[编辑] (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经济衰退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编辑] (三)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
(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
(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供之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于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寻致国际收支失衡。
[编辑] (四)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编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编辑] 一、选择目标的标准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一组叫做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
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编辑] 二、常用的中介目标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一)长期利率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但是,利率作为指标的准确性较低。因为利率经常有显著的变动,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可以是同方向的,也可以相互抵销;有政策性因素,也有非政策性因素,这样,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对经济状况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
同时,利率作为指标还须考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一是利率种类的选择。“利率”在理论上是指所有借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但能获碍的利率数据并不包括所有的利率,除了公开借货市场的利率外,尚有一些无法测知的利率。而即使获得了所有利率的准确数据,也难以从大量利率中得出单一的加权平均数来代表利率这一指标。二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差别,与借款人的成本预算最为相关的是预期的实际利率,但最易取得的数据却是名义利率。
(二)货币供应量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还必须涉及确定以哪一层次的货币量为指标的问题,对此,各国做法不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控制重点从M1 转向M2 美国以前曾选择M1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指标,进入80 年代以后,逐渐转向M2,日本银行在70 年代以前观察现金购买主要以M1 为依据,至70 年代以后,已转变为以(M2 + CD)作为研究货币流通和预测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指标。这种变化趋势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M2 与国民收入联系的密切程度大于M1 。各国的实证分析表明,M2 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M1 ,中央银行必须选择这种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最密切的指标作为控制的重点。(2)M2 比M1 更便于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很难从短期内控制资金在现金与活期存款之间、以及资金在M1 与定期存款之间的移动。但如果采用M2 ,这种资金移动就变成了同一层次资金内部结构的变动,中央银行通过控制金融体系的信用规模,就能够在短期内控制M2 ,的总量。
(三)贷款量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
(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规模,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
(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各国情况也有差异。政府对贷款控制较严的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及种种限制,自然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反之则不然。以贷款量的指标,各国采用的计量口径也不一致,有的用贷款余额,有的则用贷款增量。
[编辑] 常见的操作目标
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一)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由于利率有不同的期限结构,而且同一期限的不同资产又有不同的利率,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银行贷款与投资的能力就越大,从而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增加被认为是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
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如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借贷需求上升,银行体系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
以准备金为指标还有一个选择何种准备金的问题,因为准备金有各种不同的计量口径。以美国为例,虽然货币主义者普遍认为,总准备金(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包括联储存款、库存现金与联储借款)是对货币供应量的最佳“控制器”,但联储对此持怀疑态度。从1979 年10 月至1982 年夏,联储采用的指标一直是非借入准备金(准备金总量减去向联储借入部分,也称自有准备金)。1982 年夏末,联储采取新的步骤,改以借入准备金为指标。
(三)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向中央银行借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考虑。因为:(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法定准备率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超额准备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仍呈扩张性;(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假定法定准备比率已下降,放出1 亿元的法定准备金,这1 亿元就要加到基础货币上,从而得到已调整的基础货币。
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m)之积,如果m 是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不过是基础货币变动的反映,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等于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换言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也就是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中央银行就有能力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地按一定的百分比增长。
但国外的研究表明m 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时期,货币乘数经常出现明显的波动,并且波动的幅度很不平稳,这就使中央银行难以预测和把握。即使中央银行能够预测的话,由于乘数的放大作用,一点小小的误差就足以使货币供应量远离中央银行预定的目标。
[编辑] 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编辑]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也分两种情况:
1.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斜率相同,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开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为ro和Yo。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EH,,这里k是L=kY-hr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oY3等于ro利率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
图1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一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从图1看,IS较陡峭时(IS2),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增加了YoY2,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IS较时平坦时(IS1),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增加了YoY1,显然,YoY1>YoY2,即货币政策效果比前者大,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2所示。
图2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在图2中,只有一条IS曲线,因而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1右移到和LM2右移到时(相同距离为EEH),LM1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而LM2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显然,YoY1 > YoY2。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反之,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编辑]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2]
首先,从整体影响强度上来说,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明显大于消费,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最高位置大概在0.6%,但是对投资的最大影响大约在7%,说明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作用力度远远高于消费。
其次,从货币政策不同渠道来看,利率渠道的差别不明显,投资明显是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消费则同时受到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影响。综上,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传导的,并且信贷主要是投向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同定资产投资。货币政策拉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与科伊武(2012)的分析结果类似,消费对内需的巨大贡献可归因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货币政策不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银行信贷,并且主要是政府带动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消费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资产价格使居民的财富发生变化,影响具有间接性,居民持有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价格作用主要是房地产价格的作用,但作用有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发达,财富效应渠道的作用十分微弱,所以货币政策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上的作用很弱。总之,货币政策主要是依靠信贷渠道刺激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编辑]参考文献
↑ 央行: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腾讯网.2020-11-06
↑ 赵秋蓉.我国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基于VECM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10期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8%B4%A7%E5%B8%81%E6%94%BF%E7%AD%96"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14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货币银行与货币政策 22页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83页 货币银行与货币政策 22页 货币、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 63页 四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83页 从货币传导机制看日本货币政策的失效 7页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3页 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 6页 货币金融学_10货币政策 45页 货币政策理论与近年货币调控评析 8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村姑,沙漠之鹰,山林,funwmy,Alan,Oval,Wwdz,N126n126,苦行者,Zfj3000,Ben Lynn,Lolo,Kane0135,Dan,Vulture,Smileandblue,Cabbage,鲈鱼,Yixi,泡芙小姐,Tears~,HEHE林,Tiffany,连晓雾,林巧玲,Gaoshan2013,Lin,寒曦,Mis铭,苏青荇,刘维燎,LuyinT,陈cc. 页面分类: 经济政策 | 货币政策
评论(共9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货币政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0.75.20.* 在 2013年12月18日 17:06 发表
学习了,谢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40.114.124.* 在 2014年1月24日 16:37 发表
LM曲線越平坦不能保證貨幣政策更有效,請參照賴景昌總體經濟學題本中有完整說明。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Sandra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9月19日 07:14 发表
请教。先此谢过。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曲线左移 在原先利率水平下 市场出现超额需求 人们预测利率将会上升 将来债券价格下跌 →请问利率会上升,为啥债券价格就会下跌了? 不是很理解 望能得到详细解释 不用太高深的理论 因为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商科生 无法理解 谢谢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0.81.22.* 在 2016年6月10日 00:18 发表
货币政策是很好的一个政策,对于计划生育有很好的帮助,可让人偏向于优生优育。货币政策为国家实行仁政打下铺垫,货币政策优先于健康教育,为了未来的美好发展,国家应该着力于发展游戏产业和it产业。货币政策不懂是谁提出的,我觉得需要改进,应该使用无污染货币;货币应该对于心理健康并懂得优生优育的人更好,花的更享受,让日子过得滋润;货币政策要偏向于理性消费的人才;货币政策应增进经济增长。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202.86.32.* 在 2016年6月14日 12:28 发表
非常完整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坚持坚持lwb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2月4日 15:51 发表
Sandra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9月19日 07:14 发表
请教。先此谢过。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曲线左移 在原先利率水平下 市场出现超额需求 人们预测利率将会上升 将来债券价格下跌 →请问利率会上升,为啥债券价格就会下跌了? 不是很理解 望能得到详细解释 不用太高深的理论 因为我只是一个高二的商科生 无法理解 谢谢了!
假设市场上只有债券和货币2种可投资的资产。当利率上升,人们把钱都存银行,没人买债券,使债券供过于求,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42.48.29.* 在 2018年6月21日 11:41 发表
坚持坚持lwb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2月4日 15:51 发表
假设市场上只有债券和货币2种可投资的资产。当利率上升,人们把钱都存银行,没人买债券,使债券供过于求,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利率上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也要上升(不然别人存银行了),债券票息不变,要保证收益率上升,只能价格下降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G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0月23日 14:31 发表
110.81.22.*:为这位兄台独到的见解双击666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M id e1d1601c767b4396a0dc87b134c131b9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17日 01:58 发表
腻害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纪梵希食品智能卡宗庆后第一性原理批发敞口头寸头寸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22:59,2020年11月29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4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货币银行学 第七章 货币政策 - 知乎
货币银行学 第七章 货币政策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货币银行学 第七章 货币政策小乖不乖不怪保有学习的能力第七章 货币政策(重要章节)一、 货币政策目标1.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与冲突(1)货币政策概念与目标。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统一和冲突。货币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之间有一定的统一与冲突,所以会涉及到“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这就衍生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2.货币政策目标选择(1)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主要论点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2)通货膨胀目标制(名词解释、2017简答)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3.货币政策规则 (1)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理论界存在着是采取相机抉择还是按规则操作货币政策的分歧。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货币政策可以摆脱随意性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货币政策规则是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相机抉择而言的,执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原因在于:随意性会导致政策在时间上前后不能一贯以致相互矛盾,进而影响效果。 (2)货币政策的各种规则。有数量规则、利率规则(泰勒规则)、名义收入规则等。主要介绍泰勒规则。 泰勒指出,货币政策规则就是规定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规则型政策的核心在于,在方法上遵循计划,不是随机地或偶然地采取行动,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泰勒规则(名词解释、2013简答)所谓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泰勒主张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货膨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二、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1.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是指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作用的工具,它包括了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也称为三大货币政策)。三大政策的定义、内容、政策作用、传导机制、优缺点要掌握。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2019简答、2011论述) 1.存款准备金政策(1)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2)主要内容:第一,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第二,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第三,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第四,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3)政策作用:提高存款准备率时,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和货币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使货币乘数变小,降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响应减少。反之,过程相反。(4)优缺点: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都会产生强烈影响,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2.再贴现政策 (1) 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2)主要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3)政策作用: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成本,于是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数量,使其准备金缩减;这样商业银行只能减少贷款和投资,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使银根紧缩,市场利率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反之,过程相反。(4)政策效果:一是能影响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二是能产生告示性效果,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大众的预期;三是决定对谁开发贴现窗口,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方向,还能避免商业银行利用再贴现窗口进行套利行为。(5)优缺点:一是中央银行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再贴现率只能影响利率总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三是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3.公开市场政策 (1)公开市场政策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2)作用过程:当金融市场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相当于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流入商业银行,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扩大,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成倍数增加。反之,则过程相反。(3)优缺点:与前两种政策相比,公开市场政策优越性明显,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平缓,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后,在这一政策正式贯彻和达到调节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以及货币传导机制理论。2.货币传导机制(简答、论述)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2.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用符号表示为:M—E—Y。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传导渠道。在信用市场上存在两个基本的货币传导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的传导渠道是:货币供给M下降,使得银行存款D减少,进而使银行贷款L下降,贷款下降使企业投资I减少,从而使总产出Y下降。资产负债表通过企业资本净值发挥货币传导的作用,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几种方式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M↓,引起证券价格下降P↓,进一步使企业的资本净值下降,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多,导致投资支出I↓和总需求下降Y↓;(2)提高利率的紧缩政策也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因为它减少了现金流,M↓—r↑—现金流↓—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贷款L↓—I↓—Y↓;(3)通过联系货币和资产价值而起作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M↓—P↓—金融资产↓—金融损失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和住房支出↓—Y↓。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简答)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变数的变动间接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或政策指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如下条件:(1)中介目标必须能为货币当局加以控制;(2)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3)可测性,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4)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简答、论述)1.配合的基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 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其焦点在于推动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均衡状态,以实现成长、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调节市场需求也就是调节货币供给,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货币供给的调节,货币政策如此,财政政策也是,这就是他们两者“配合的基础”。 2.配合的模式(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权衡经济中最紧迫的问题,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适用性的特点,采取松财政政策和紧货币政策,或采取紧财政政策和松货币政策的搭配。特定的经济形势也会要求双紧或双松。经济疲软、萧条时,要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经济过热,要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货膨胀和虚假繁荣,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不管怎样,有积极一面也会伴随着消极的副作用,相互搭配使用,有可能使得副作用有所减弱。四、货币政策效应1.货币政策时滞(名词解释2018简答):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做“时滞”。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外部时滞指从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2.微观主体预测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简答)(1)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抵消作用。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抵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期的效应。(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3)抵消作用的博弈论分析。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预期是理性的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编辑于 2020-10-15 10:47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货币政策的名词解释 - 百度文库
货币政策的名词解释 - 百度文库
首页
文档工具
更多
搜索文档
新客立减13元
客户端
看过
登录
货币政策的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措施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货币政策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经济体中可以流通使用的货币总量。它通常由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政策控制和管理。货币供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需求和通货膨胀水平。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少,可能造成通货紧缩和经济活动的疲软。
2. 利率
利率是指贷款资金的使用价格,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它是货币政策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工具,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的资金供求关系。如果央行降低利率,借款成本减低,会刺激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如果央行提高利率,借款成本上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拖累。
3.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央行可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给等手段限制经济活动,抑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反之,如果通货膨胀率过低或出现通货紧缩风险,央行可能放宽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价格水平。
4. 信贷政策
百度安全验证
百度安全验证
网络不给力,请稍后重试
返回首页
问题反馈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合集-百度文库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合集-百度文库
首页
文档工具
更多
搜索文档
新客立减13元
客户端
看过
登录
- 1 -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又称“货币措施”或“货币政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影响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的运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变量,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它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金融领域中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针和策略。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所期望达到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水平,表明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的出发点。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具体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利率政策和直接信用管制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物价和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目的在于控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其他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2)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和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 3)直接信用管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银行借款最高限额和审批贷款程序等直接管理方式,来间接控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一种方法。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 百度文库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 百度文库
首页
文档工具
更多
搜索文档
新客立减13元
客户端
看过
登录
- 1 -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又称“货币措施”或“货币政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影响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的运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变量,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它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金融领域中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金融变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针和策略。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所期望达到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水平,表明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的出发点。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措施。具体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利率政策和直接信用管制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物价和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目的在于控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其他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2)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和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 3)直接信用管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银行借款最高限额和审批贷款程序等直接管理方式,来间接控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一种方法。
国务院常务会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名词解释
国务院常务会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名词解释
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国务院常务会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名词解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E-mail推荐
】
财政政策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财政政策指的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岁入和支出来控制经济”的政策意向与活动。即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
货币政策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增值税转型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增值税,是以商品和劳务为课税对象,以增值额为税基的新型商品和劳务税。该税被称为多环节间接税的现代形式。
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我国粮食收购价格一般情况下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廉租住房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廉租住房的保障范围最初只包括城镇最低收入家庭。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国家将从政策措施上多方面为廉租住房制度提供支持和保证。比如,安排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农村沼气工程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用沼气工程技术处理人畜粪便,既能有效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又能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有4000万农户使用户用沼气,达到适宜农户的30%左右;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左右,达到适宜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9%左右。
全国400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每年产生约154亿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替代242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和1.4亿亩林地的年蓄积量,农民每年可增收节支200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这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经过近50年的动议和论证,其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正式开工。截至2008年8月底,累计下达投资324.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5.89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自开工以来,工程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部分项目顺利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京石段工程建成通水有效提高了首都北京水资源保障能力。
棚户区改造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我国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约改造5000万平方米棚户区,近100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5年开始,我国在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让200多万居民全部迁入新居。
目前,我国包括棚户区在内有大约1.5亿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城市人民政府正在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划,我国将从2009年开始,对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棚户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以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机构为核心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正成为我国新医改关注的重点。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我国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相关链接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
·
银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监条例
·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等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责任编辑: 陈涛
)
2022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货币政策_考研_新东方在线
2022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货币政策_考研_新东方在线
首页
0元课
25考研
在职考研
24考研
登录注册有礼
进入学习中心
[退出]
新东方在线 > 考研 > 经济学 > 考研经济学复习指导 > 正文
【钜惠】25考研
红包
【专业】涵盖30个HOT
25考研
【MBA】在职考研
【择校】择专业
计划
【国家线】解读
计划
【25考研】领跑学
寒假
【在职】择校分析
25考研
【测评】英语|政治
免费
【0元】公开课
免费学
【资料】交流群
精
扫码加入训练营
牢记核心词
学习得礼盒
2022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货币政策
2021-10-15 07:47:00来源:网络
【点睛】3h掌握考研全科备考方案 名师辅助择校及考研备考 22考研复试调剂攻略&23考研上岸指南
【考试入门】考研阅读个性化精准提分攻略 2h掌握考研数学基础考点
【热点】 2022考研查分入口——晒分得奖学金
16.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系统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考研小编整理的“ 2022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货币政策”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关键字:
2022考研
经济学复习指导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营
背词+听课+练习+督学,学习得礼盒
资料下载
新东方考研资料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3-05-17
下载次数:218955
新东方在线考研资料合集 下载方式:微信扫码,获取网盘链接 目录: 1.2013-2023年近10年政数英真题及解析PDF版(新东方) 2.2013-2023年专业课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PDF版 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大合集:大纲+备考资料+词汇书+考前押题+自命题 资料介绍: 1.2013-2023年近10年政数英真题及解析PDF版(新东方)、 2.2013-2023年专业课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PDF版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大合集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考研大纲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政数英备考资料+自命题真题
2024考研公共课必背知识点汇总
发布时间:2023-01-03
下载次数:2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13-2023考研历年真题汇总
发布时间:2023-01-03
下载次数:54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大纲词汇(PDF可打印)
发布时间:2023-01-03
下载次数:3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4考研专业课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3-01-03
下载次数:10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政治 内部押题 PDF
发布时间:2022-11-16
下载次数:8745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徐涛:23考研预测六套卷
发布时间:2022-11-16
下载次数:5434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政数英冲刺资料最新整理
发布时间:2022-11-16
下载次数:3412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3考研答题卡模板打印版
发布时间:2022-11-16
下载次数:3321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大纲词汇5500PDF电子版
发布时间:2022-07-28
下载次数:5632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历年真题(公共课+专业课)
发布时间:2022-07-28
下载次数:1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阅读100篇附解析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2-01-07
下载次数:795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新东方考研学霸笔记整理(打印版)
发布时间:2022-01-07
下载次数: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01-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答案(可打印版)
发布时间:2022-01-07
下载次数:990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词汇5500(完整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07
下载次数:875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2考研政审表模板精选10套
发布时间:2022-01-07
下载次数:1550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下载
发布时间:2021-12-09
下载次数:15002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政审表模板汇总
发布时间:2020-06-17
下载次数:1267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近5年考研英语真题汇总
发布时间:2020-06-17
下载次数:3563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大纲词汇5500
发布时间:2020-06-17
下载次数:23422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2考研12大学科专业排名汇总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12563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政治复习备考资料【珍藏版】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42158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万能模板+必备词汇+范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41169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数学一、二、三历年真题整理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31854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01-2021历年考研英语真题PDF版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21978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近10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2019-11-21
下载次数:21895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更多资料
添加班主任领资料
添加考研班主任免费领取考研历年真题等复习干货资料
1.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添加班主任,可领取学习资料。
推荐阅读
更多>>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市场提供私产品
关于经济学考研复习如何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市场提供私产品,希
来源 : 网络
2024-02-02 07:49:00
关键字 :
考研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复习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混合产品的特征和提供
关于经济学考研复习如何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混合产品的特征和提
来源 : 网络
2024-02-02 07:49:00
关键字 :
考研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复习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的职能
关于经济学考研复习如何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的职能,希望可
来源 : 网络
2024-02-01 07:48:00
关键字 :
考研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复习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
关于经济学考研复习如何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
来源 : 网络
2024-02-01 07:48:00
关键字 :
考研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复习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支出的三个原则
关于经济学考研复习如何准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新东方在线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支出的三个原则
来源 : 网络
2024-01-31 07:48:00
关键字 :
考研经济学
经济学考研复习
更多内容
推荐关注
栏目导航
热门搜索
考研动态
考研报名
研究生招生简章
推免生
考研参考书
考研现场确认
考研院校信息
研究生导师
考研注意事项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复习经验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考研专业课
西医综合考研
心理学考研
计算机考研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华北电力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分数线
2020考研政治答案
2018考研英语二答案
2019考研英语一答案
2019考研政治答案
中国大学排名
研究生专业目录一览表
西医综合大纲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考研机构
计算机考研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2020研究生院排名
2020考研英语一大纲
2020教育学考研大纲
2019数学二真题答案
历史地理学教材
世界近现代史教材
西医考研辅导班
苏州考研辅导
洛阳考研辅导
考研辅导中心
考研辅导班有必要报吗
法硕考研辅导班
MBA考研辅导
网上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报名
考研复试辅导班
广州考研辅导
专业课考研辅导
考研辅导课程
广州的考研辅导班
广东研究生培训机构
光学工程考研培训
工业设计考研补习班
辅导员考研培训
抚顺考研培训班
福州考研英语培训班
咨询
25考研
在职研
0元课
测评
真题
关注新东方在线考研服务号
获得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1.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上方二维码;
2.点击【关注公众号】,获取资料大礼包。
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下载
英语一
英语二
政治
数学一
数学二
数学三
西医综合
教育综合
心理学综合
立即下载
2021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压缩包
关注公众号回复【考研答案】
近1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公开课
更多>>
有效期:3月15日
考研国家线解读峰会
价格 : ¥0元
限报人数:10000人
立即报名
有效期:3月10日
25考研春季抢跑全攻略
价格 : ¥0元
限报人数:10000人
立即报名
有效期:3月9日
在职考研最快上岸技巧全揭秘
价格 : ¥0元
限报人数:10000人
立即报名
更多公开课>>
资料下载
更多>>
新东方考研资料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 : 2023-05-17
下载次数 : 218955
新东方在线考研资料合集 下载方式:微信扫码,获取网盘链接 目录: 1.2013-2023年近10年政数英真题及解析PDF版(新东方) 2.2013-2023年专业课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PDF版 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大合集:大纲+备考资料+词汇书+考前押题+自命题 资料介绍: 1.2013-2023年近10年政数英真题及解析PDF版(新东方)、 2.2013-2023年专业课考试历年真题及解析PDF版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大合集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考研大纲3.24考研复习备考资料:政数英备考资料+自命题真题
2024考研公共课必背知识点汇总
发布时间 : 2023-01-03
下载次数 : 2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13-2023考研历年真题汇总
发布时间 : 2023-01-03
下载次数 : 54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大纲词汇(PDF可打印)
发布时间 : 2023-01-03
下载次数 : 3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4考研专业课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 2023-01-03
下载次数 : 10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政治 内部押题 PDF
发布时间 : 2022-11-16
下载次数 : 8745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徐涛:23考研预测六套卷
发布时间 : 2022-11-16
下载次数 : 5434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政数英冲刺资料最新整理
发布时间 : 2022-11-16
下载次数 : 3412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3考研答题卡模板打印版
发布时间 : 2022-11-16
下载次数 : 3321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大纲词汇5500PDF电子版
发布时间 : 2022-07-28
下载次数 : 5632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历年真题(公共课+专业课)
发布时间 : 2022-07-28
下载次数 : 11203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阅读100篇附解析及答案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下载次数 : 795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新东方考研学霸笔记整理(打印版)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下载次数 :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01-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答案(可打印版)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下载次数 : 990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词汇5500(完整版下载)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下载次数 : 875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2考研政审表模板精选10套
发布时间 : 2022-01-07
下载次数 : 15500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下载
发布时间 : 2021-12-09
下载次数 : 15002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政审表模板汇总
发布时间 : 2020-06-17
下载次数 : 1267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近5年考研英语真题汇总
发布时间 : 2020-06-17
下载次数 : 3563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大纲词汇5500
发布时间 : 2020-06-17
下载次数 : 23422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2考研12大学科专业排名汇总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12563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23考研政治复习备考资料【珍藏版】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42158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英语万能模板+必备词汇+范文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411694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考研数学一、二、三历年真题整理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318543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2001-2021历年考研英语真题PDF版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219781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近10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
发布时间 : 2019-11-21
下载次数 : 218955
扫码添加【考研班主任】即可领取资料包
更多资料
我要反馈
返回首页
阅读排行榜
1
2
3
4
5
6
7
8
9
10
研招网官方发布:2020年考研国家分数线...
考研党必看:考研时间2020具体时间
必看!2020考研现场确认重要说明
2020考研网上报名进行时|这些资料你需要...
2020考研报名入口: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2021考研:如何准确获取目标院校信息
2020考研预报名入口: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2020考研复习调整好心态的4个建议
别人都二轮复习了,现在考研备考来得及吗?
2020跨专业考研五大原则,别说你还不知道
相关内容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市场提供私产品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混合产品的特...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的职能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公共财政的基...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支出的三...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衡量财政支出...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决定财政支出...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财政支出效益...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梳理:统计学性质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梳理:统计数据
网友热搜
2020考研资讯20考研院校专业
考研复试指导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参考资料推免夏令营
考研英语词汇考研英语语法
英语复习指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考研时政热点数学复习指导
20考研专业课复习考研资料下载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线下体验店
客服中心
在线留言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人员招聘
网站地图
热点关注
网盟合作
音乐
京ICP证050421号 京ICP备0506766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616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京网文(2016)1303-163号
Copyright © 2011-2018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81401500 举报邮箱: sec@xdfzx.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